目的 总结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掌尺侧小面积皮肤伴指神经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7例掌尺侧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神经缺损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8~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铰链伤4例,压榨伤3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0 mm×1.5 mm~3.0 mm×2.0 mm;伴小指尺侧指神经、指动脉缺损0.5~1.2 cm。采用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移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4.0 mm×2.0 mm~6.0 mm×3.0 mm,同时将皮瓣下指神经适当游离推进8-0线缝合远端修复指神经,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外形与周围组织接近,无臃肿;皮瓣血运好。小指掌指关节活动无障碍。小指尺侧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8 mm。
结论 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等优点,是修复掌尺侧较小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通过游离皮瓣下指神经一期修复缺损指神经,术后感觉恢复良好。
Citation:
周晓, 芮永军, 薛明宇, 许亚军, 强力, 郑和平. 以小鱼际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掌尺侧小面积皮肤伴指神经缺损.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5, 29(5): 658-660.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43
Copy
Copyright ©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1. |
Arrunategui C. EI colgajo hipotenar. Revista de cirugia estetica, 1976, 1:67.
|
2. |
顾玉东, 张丽银, 张高孟. 小鱼际皮瓣. 手外科杂志, 1992, 8(2):65.
|
3. |
王胜涛, 朱红, 黄富国, 等.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5):635-636.
|
4. |
李强, 刘标, 申屠刚, 等. 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3, 17(4):324-325.
|
5. |
唐继全, 甘干达, 陶智刚, 等.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11):1407-1408.
|
6. |
周晓, 芮永军, 许亚军, 等. 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 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志, 2011, 25(1):104-106.
|
7. |
周晓, 许亚军, 芮永军, 等. 以踝前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足背近端较小创面. 中华整形外科杂, 2011, 27(4):266-269.
|
8. |
周晓, 许亚军, 芮永军, 等. 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肘背部较小创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1):55-57.
|
- 1. Arrunategui C. EI colgajo hipotenar. Revista de cirugia estetica, 1976, 1:67.
- 2. 顾玉东, 张丽银, 张高孟. 小鱼际皮瓣. 手外科杂志, 1992, 8(2):65.
- 3. 王胜涛, 朱红, 黄富国, 等.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5):635-636.
- 4. 李强, 刘标, 申屠刚, 等. 改良的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3, 17(4):324-325.
- 5. 唐继全, 甘干达, 陶智刚, 等.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11):1407-1408.
- 6. 周晓, 芮永军, 许亚军, 等. 指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V-Y 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背皮肤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志, 2011, 25(1):104-106.
- 7. 周晓, 许亚军, 芮永军, 等. 以踝前皮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足背近端较小创面. 中华整形外科杂, 2011, 27(4):266-269.
- 8. 周晓, 许亚军, 芮永军, 等. 以上臂外侧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肘背部较小创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