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s
Keyword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Advance search
Advance search

Search

find Keyword "外周静脉" 34 results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处理一例

    【摘要】 目的 通过一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断裂后回缩至体内的病案,探讨防止PICC导管断裂的预防措施。 方法 2009年6月1例肿瘤患者PICC导管断裂后回缩至体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的导管捕获手术顺利取出导管。 结果 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住院观察10 d顺利出院,后经外周留置针途径如期完成化疗。 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维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患者PICC导管自我观察和带管活动的健康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Release date:2016-09-08 09:2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特定电磁波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目的 观察使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12月将120例行PICC的肿瘤科老年患者根据登记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ICC常规护理基础上于置管24 h后加用TDP治疗,2次/d,20~30 min/次,连续使用7 d。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8.33%,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应用TDP能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弹力绷带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固定作用及效果

    目的 讨论弹力绷带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固定作用及对减少局部渗血、渗液和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按穿刺时间先后顺序单号纳入对照组,双号归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置管后在穿刺局部放置8层无菌方纱,外用 10 cm×12 cm的透明敷料外固定;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弹力绷带固定,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24、72 h局部渗血、渗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 在24、72 h两个时间点,试验组渗血、渗液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4.57,P<0.05);静脉炎发生率在24 h时低于对照组(χ2=4.00,P<0.05),但在7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ICC置管患者使用弹力绷带固定不仅可防止穿刺点渗血渗液,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而且可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Investigation on Knowledge of 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Oncology Medical Staff Members of Class-Ⅲ Hospitals in Chengdu City

    目的 了解成都市肿瘤科医护人员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认知现状,为今后开展PICC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成都市5家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护人员309名(医生134名,护士175名)进行PICC认知态度现状调查。 结果 成都市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PICC认知呈中等偏低的水平,护士PICC知识的掌握高于医生(P<0.05),护士PICC态度得分优于医生(P<0.05)。94.84%的医护人员知道PICC技术;只有8.38%的肿瘤科医护人员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工龄、职业与PICC认知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PICC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需加强PICC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PICC认知水平,以利于肿瘤专科开展PICC技术,促进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3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超声技术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在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多次异位到颈内静脉时的有效复位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到颈内静脉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对其首先按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仍不能成功复位,则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将异位的导管调整至正常位置。 结果17例患者先采用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进行复位,一次复位成功16例,成功率为94.11%;二次复位成功率达100%。 结论PICC置管联合血管超声,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颈内静脉,采用常规复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复位时,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可有效纠正导管头端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送管所致静脉并发症。

    Release date:2016-11-23 05:4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Cause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the Complication in Critically Ill Neurosurgical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Release date:2016-08-26 02:09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效果,提高医护团队的工作效率。 方法 针对化学疗法PICC路径管理前医护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配置医护团队,建立PICC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PICC技术操作、技术维护质量标准等措施,实现PICC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结果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医护工作效率,降低PICC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论 实施肿瘤患者化学疗法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护理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PICC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可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并加快病床周转。

    Release date:2016-09-08 09:2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阻断对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 方法 2011年6月-12月将326例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3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运用B型超声引导下阻断颈内静脉;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压肩法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 结果 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对照组发生12例,两组导管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7,P=0.006)。 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Release date:2016-09-07 02:3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高原地区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在高原地区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西藏地区更好开展PICC技术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4月11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穿刺成功111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8.2%。发生相关并发症14例,发生率12.4%,其中导管异位6例(5.3%),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2.7%),栓塞2例(1.8%),机械性静脉炎2例(1.8%),导管部分脱出1例(0.8%)。 结论 PICC置管是一种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新途径,可在高原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Release date:2016-08-26 02:09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61例(88.4%)、24 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4例(1.1%)、24 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 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4 pages Previous 1 2 3 4 Next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