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4月间152例静脉溶栓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梗死部位和时间的特点。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前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比例较高,下后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比例较高。RA的发生在溶栓后60~90 min时间段和30~60 min时间段的比例较高。 结论 临床护士应加强对RA特点的认识,重视早期预测和防治,可减少RA带来的危害,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Citation:
钟雪莲,邢凤梅,王希柱,宋巧凤,周文华.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分析.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2013, 28(1): 90-91. doi: 10.7507/1002-0179.20130026
Copy
Copyright ©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1.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0-725.
|
2. |
刘桂蕊, 张恩清, 孙美, 等.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J]. 临床荟萃, 2003, 15 (1) : 45.
|
3. |
陈志周, 范洪亮, 刘桂蕊.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196-199.
|
4. |
Verma S, Fedak PW ,Weisel RD, et al. Fundamentals of reperfusion injury for the clinical cardiologist [J]. Circulation, 2002, 105(20): 2332-2336.
|
5. |
刘玉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 2010, (3): 76-78.
|
6. |
陈在嘉.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 21(6): 63.
|
7. |
高润霖, 姚康宝, 陈红林, 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心律失常[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9: 84-87.
|
8. |
罗义, 吕磊, 李广镰, 等.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因素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8): 691-694.
|
-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0-725.
- 2. 刘桂蕊, 张恩清, 孙美, 等.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J]. 临床荟萃, 2003, 15 (1) : 45.
- 3. 陈志周, 范洪亮, 刘桂蕊.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 196-199.
- 4. Verma S, Fedak PW ,Weisel RD, et al. Fundamentals of reperfusion injury for the clinical cardiologist [J]. Circulation, 2002, 105(20): 2332-2336.
- 5. 刘玉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 2010, (3): 76-78.
- 6. 陈在嘉.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 21(6): 63.
- 7. 高润霖, 姚康宝, 陈红林, 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心律失常[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9: 84-87.
- 8. 罗义, 吕磊, 李广镰, 等.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因素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8): 691-694.